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学术不端论文检测
儿歌教学对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功能训练的个案研究(三)
  • 时间:2020-02-14 21:31
  • 编辑:CNCNKI查重网
  • 阅读:3464次

Roger D.Freemanet认为, 听力障碍儿童在学习一种合适的交往方式中遇到的障碍远比缺乏听觉所遇到的障碍严重,大多外国研究者广泛认把音乐治疗视作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为了使听力障碍儿童获得良好的音乐康复效果,治疗师把各种音乐形式组织起立,在干预的过程中建立了各种形式治疗之间的联系。Phillips-Silver等研究发现听力障碍人群即使听力受到损失但仍具有感受音乐的潜在能力,实验过程显示被试者植入助听设备后第一次听到音乐时就能随着音乐的律动手舞足蹈,即便是在节奏混乱的鼓声中也能做出反应。Comincini Valeria在对8位听力障碍儿童进行音乐矫治的研究中得出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情绪、行为和语言能力在经过音乐治疗之后对均能产生显著提升的结论。Darrow&Gfeller在研究中发现,开设优良的音乐活动课程可以为听力障碍儿童提供愉悦自然的氛围和掌握基本社会技能的外界条件,有助于听力障碍儿童掌握依序轮流、耐心等待、注意他人、服从指令、协调身心状态、传达情绪和情感等基本技能。而儿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干预形式,其中意义最大的有奥尔夫音乐治疗、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等,对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动作、语言、听力等方面都有积极效果。

通过对国外研究文献的学习,笔者发现国外对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的训练主要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专门采用儿歌形式的干预案例并不多。而儿歌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可以吸引听力障碍儿童的兴趣,在吟唱儿歌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开口讲话,本研究通过儿歌教学,探索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功能的训练效果

周应文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中指出在语言训练在幼儿智力、认真、思维等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学前儿童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要。吕明臣、王丽燕在《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研究中发现,语言的各类功能是有先后差异的,娱乐功能、工具功能最先发展,其次是协调功能,表现功能、表述功能最晚发展。以上研究结果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及实际相对应。王丽燕、杨影、孙喜斌在《3-6岁听障儿童语言功能发展特点的研究》中得出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功能和听力健全儿童存在差距,但经过教育和矫治可以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且采取干预措施的年龄越小,语言功能提升效果越显著的结论。

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安装了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后,将开始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这些训练往往是重复性的,难免让儿童感到枯燥。而儿歌教学可以帮助儿童调节情绪,提供轻松快乐的环境,在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中均有促进作用。王芳菲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治疗方法探析》中认为听力障碍儿童的音乐干预目标应包括(1)开展听觉能力训练,培养良好的听觉习惯,提高辨音能力;(2)提高语言能力,控制气息,改善发音;(3)提高认知、注意水平,激发想象和创造力;(4)调节情绪,消除训练疲劳、提高自信等。王沛、张蓝心(2013)认为音乐和语言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它们都由某些规则组成,并且都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它们均随时间展开,存在明显的节奏和韵律。

知网检测
维普检测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国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入口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2021006641号-1 本站非知网官网,只是可通过渠道检测,提供查重报告.